搜索

如何客观评价我大清?

发表于 2025-04-05 07:58:17 来源:全球视角新闻网

这是“安倍遇刺”系列第四弹,没看过前三弹的,烦请猛戳这里:第一弹:《我X》(西方哲学简史)第二弹:《苦命人》(东方哲学概述)第三弹:《见证历史》(人类文明史概述)第三弹里说,本想从安倍入手,聊聊名人对推动人类历史的作用。拿安倍来说,他是日本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。现代日本政治制度copy英国,只选政党不选人,议会第一大党党魁自动担任首相组阁,表现不好随时走人。毕竟党比人重要,你不受民众待见就滚蛋,保住党的席位才是王道。日本还没投降,英国老百姓就让丘吉尔滚蛋——战争时期为了团结抗敌,只能忍了,和平来了,谁忍得了你这臭脾气?英国二战后一共就出过撒切尔和布莱尔两位长名首相(在位超10年),其他人都像走马灯一样,小金毛上台不过3年,也要滚蛋了。日本比英国更夸张,安倍两个任期之间的5年,换了5个首相……所以连续执政时间长,本就最能说明你的施政得到多数百姓认同,支持率高,党内同僚没法把你挤兑下去。从历史地位上说,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安倍,虽无法和明治时代彻底扭转日本走向的西乡隆盛、大久保利通、木户孝允、伊藤博文、桂太郎、西园寺公望这些“国柱”比,但和二战后那些著名政治家,比如中曾根康弘、小泉纯一郎比,安倍晋三的历史地位还是更高一些,是战后日本民众认可度最高的领导人。把安倍放整个日本史上看,他的影响,应该能进TOP100,不会低于wuli木村拓哉。但放人类史上看,TOP500也排不进,应该能进TOP1000。比安倍更牛的1000人,都是谁呢?这话题太大,只能分主题慢慢说。今天的切入口是:如何客观评价我大清?谈起清王朝,主流观点,无非三种:一是官方教科书观点,自以为天朝上国,故步自封,结果被不断海贬。二是受一些影视文学作品影响,对康乾盛世无比崇拜。毕竟,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东北、内外蒙古、新疆、西藏、台湾全收入囊中的终极帝国,对今天中国的统一起到重要作用。三是一些大汉族主义者的观点,只要少数民族建的政权,就各种喷。清朝皇帝再勤勉,明朝皇帝再昏庸,还是明粉清黑。我想换个角度,聊聊清朝的政治体制,到底是如何形成的。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后,产生剩余财富,在动物自私基因的本能驱使下,天然倾向把剩余财富留在自己手里,死后由子孙传承下去。这就是私有制的起源。但古人没法治意识,对私产的保护传承并不牢靠,如何让这件事变得更长久稳固呢?那些手握权力的部落领袖,就倾向把自己和其他人分别开,成为高人一等的君主。要让别人服你,不能只靠刀枪威胁,还得讲一套故事,往自己身上贴金,让别人相信你活该就是统治我们的君主,“天子”(上天命定的君王)概念就这么编出来的。这么一来,自己的家人和子孙,都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王室,这就是国家的起源。从生物本性角度推断,孔子推崇的尧舜禹禅让故事大概率是编的,表达的是儒家意识形态希望传承“认贤不认亲”的伟大理想。权力但君主一人没法治理那么大个国家,得靠信得过的人帮忙。这个帮忙的过程,也就是分权的过程,如何妥善处理,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结构演变的核心。首先,开国君主得分封帮自己上位的有功之臣。但毕竟不是自家人,最好办法是结个儿女亲家,我不是你兄弟,但我孙子是你外孙,天下最后都是咱孙子的,那咱谁跟谁啊,就放心多了。比如武王灭商第一功臣姜太公,就是周武王岳父,所以姜姓齐国公都是姬姓周王的外戚,也都是高人一等的贵族。所谓“皇亲国戚”,也就是古人习以为常的特权阶层。其次,君主最宝贝的肯定是自己儿子。但王位只有一个,只能传给最喜欢的儿子,手心手背都是肉,最好办法就是把其他儿子封到全国各地。既避免儿子都挤在首都,兄弟猜忌,手足相残,又能让最信得过的人去地方上维护统治。问题是,儿子还会生儿子,越往后,血缘越淡,尤其封在全国各地,长期各过各的,几代之后,谁还认识谁啊?这就给国家分裂埋了雷。中国古人的name,分成姓氏名字号。名是一出生父母就给取的,字是男性20岁弱冠时给取的,号是自己长大后随心所欲取的,所以一般只有一名一字,但可以有N个号。最有意思的是姓和氏。姓=女人生的孩子,明显跟母亲这边。远古时代性关系混乱,很多女人分不清肚子里孩子到底谁的,但知道肯定是自己生的,所以母亲、外祖母这条线的血缘关系最靠谱,这就是以老祖母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。但男性力气大,出去打仗,占更多地盘,就能独立门户,等有了财富剩余,就想搞清谁是自己血脉,从而建立以父亲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,这才有了“氏”。什么伏羲氏、神农氏、燧人氏,说明到父系氏族了。王朝传男不传女,氏就逐渐变得比姓更重要。比如建立商朝的商汤,子姓,成氏,所以也叫成汤。周武王,姬姓,但商王给他们家在陕西封了块地,取名周,姬姓贵族就以封地作自己的氏,好辨认自己这一支血脉,所以周武王全称叫姬周发。但“周武王周发”听起来怪怪的,中国历史上只有南朝的陈朝是以皇帝的姓来给王朝命名,就很low,一直被笑话,所以一般还是叫姬发。一样的道理,姜子牙姓姜,祖上封地在吕,吕氏,所以应该叫姜吕子牙。管仲叫姬管仲,齐桓公叫姜吕小白,晋文公叫姬晋重耳,秦穆公叫嬴赵任好,楚庄王叫芈熊旅,孙子叫妫guī孙武,越王勾践叫姒勾践,赵武灵王叫嬴赵雍……发现没?这些贵族的姓多有“女”字旁,如果你的姓里也有,恭喜,你家这个姓是上古时代最早产生的!商鞅叫姬公孙鞅,秦孝公赐他封地“商”,才改名商鞅,因为你的功勋足够大,就能自立门户,另外开辟一个新的氏。东周时期,男性一般称氏,但女性还是称姓。大家熟悉的秦宣太后芈月,芈姓,熊氏,名八子,本是楚国公主,因政治婚姻嫁给秦惠文王,生出个秦昭襄王,也不想虎狼之秦把自己母国欺负得多惨,就一门心思帮着秦国打天下……所以当分封的有功之臣越来越多,“氏”的影响完全盖过“姓”,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天然倾向于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,谁还管周天子的号令?这就是春秋战国乱世的根本原因。这种国王封臣的封臣只听国王封臣号令,不听国王号令的情况,其他文明也普遍存在。日本后来王权长期衰弱,就因为不断分封王室和功勋,最后完全无法控制地方大名藩国,打到最后,最牛大名挟天子令诸侯,建立幕府,天皇彻底靠边。印度更惨,英国人到来前,就没一个帝国能统一整个印度次大陆,列国纷争是常态。中世纪欧洲也一样,正因为封建制度下,王权力量不足,才导致教权能和王权抗衡,并最终压倒王权。这个直到近代还在困扰很多国家的核心政治问题,我们老祖宗2000多年前就解决了。办法就是法家。文艺复兴时期,意大利出了个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,写了本《君主论》,主张国家至上,君主可以不顾道德约束,使用各种厚黑学,对后世欧洲影响很大。在马基雅维利出生前2000年,中国的法家早想明白了,后人不断把这种帝王权术用到极致。谭嗣同说,中国“两千年皆秦制”,“秦政也,皆大盗也”。从底层逻辑上看,这话没错,后世无非套了个儒家仁义道德的外套(乡愿),看上去吃相好点。我年轻时也有过愤青岁月,非常反感法家秦制,觉得靠愚民洗脑来扼杀自由人权,太恶心。但毛主席说:“劝君少骂秦始皇,焚坑事业要商量,祖龙魂死秦犹在,孔学名高实秕糠”。后来我设身处地换到古人视角看问题,发现是我拿今人三观强套古人身上。一种政治制度或政治理念,能在2000年漫长岁月里,洗尽铅华,历久弥新,从未被淘汰,说明什么?说明最初发明这套制度的时候,远远走在世界前列,以至于后人在这种生产技术条件下,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制度取代。对比中世纪的欧洲、印度、波斯、日本,难道不是吗?粤语和普通话的差异,比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更大,但今天只是汉语标准语和方言的区别,但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,却被认为是两种独立语言。就是因为罗马灭亡后,整个中世纪的欧洲,既无力复兴罗马制度,也无力创造出一种全新制度,把欧洲重新统一起来。到中世纪后期(11世纪后期),各管各玩的时间久了,语言文字差异越来越大,逐渐形成民族认同,后来组成了一个个民族国家,在持续不断的战争中,带领人类走入现代社会,但对民族主义的狂热推崇,最后却把人类带入两次世界大战。欧洲人这才发现,重新走向统一之路,才是王道。所以法家秦制,是农业文明时代,中华文明早熟的标志。虽然秦靠最彻底的法家改革,实现强军强国,最后一统天下,但对平民来说,法律太过严苛,统治太过残暴,导致二世而亡。中国人特别喜欢记载历史,这是孔子时代传下来的主流观念。儒家认为,历史不只是历史,以史为鉴,有资于治道,所以记载历史是非常必要且神圣的事。这一点,犹太人和我们特别像,他们也特别看重记录和学习历史,也觉得历史是面镜子,犹太教圣经主要记载的就是他们祖先的历史。印度人和我们完全相反,他们意识形态在婆罗门教和佛教世界观支配下,有强烈“躺平”倾向,对自家祖上的事,很多都是一笔糊涂账,我查资料时,很多印度伟大君王的出生年份都查不到……擅长以史为鉴,使此后2000年的秦制,不只是简单重复,而是不断在细节上优化,趋于自我完善。最初,东周长期分裂战乱和暴秦二世而亡的短命教训都很惨痛,为了不走极端,西汉早期采取部分中央集权+部分贵族分封的混合模式。几十年后发现,分封导致地方诸侯王权势太大,国家又有分裂内乱之忧。果然,你一削藩,人说,这就是七国之乱。早饭汉武帝以史为鉴,决定全面加强中央集权。没想到西晋王朝是靠篡人家曹魏上台的,总结经验教训,发现是曹魏王族不给力,无法拱卫本家政权。担心司马家天下被其他人夺走,又大封同姓贵族,结果搞出八王之乱,整个北方都丢了。一个坑里摔两次,后面的王朝再也不敢这么搞了。和李唐赵宋的开国皇帝本就是贵族不同,朱元璋出身贫寒,为替子孙考虑,想了个自以为聪明的办法,大封同姓王,但到了封地,不给实权,却鼓励你们多生孩子拿皇室特殊补贴,结果老朱家子孙就拼命生,成为明朝后期国家沉重负担……清朝又吸取明朝教训,皇室子孙和皇亲国戚中能分封的只有很小一部分,大多数没有封地,朝廷也就给个皇族“低保”,犯了事一样受法律约束,但如果有文治武功的成就,就能获得很大封赏,激励他们为国效力。除了这个核心问题,还有几个权力分配问题,也在探索中逐渐找到制度性最优解。古人本就寿命短,很多皇帝自制力差,纵欲过度,更短命,就容易导致老皇帝二三十岁挂了,小皇帝还是个小屁孩,外戚专权,皇权旁落,王莽就这么篡位的。小皇帝大了,不甘心被舅舅把持朝政,身边能依靠的就一群从小伺候自己的太监,夺权后,更依赖太监,又容易导致宦官专权。这个矛盾到东汉后期特别突出。中央的政令混乱和权威下降,又会给地方将领可乘之机,把国家拖入军阀混战的深渊。这些问题,唐朝依然没很好解决,特别是宦官专权和地方割据。宋朝深刻吸取晚唐五代教训,设下祖制,绝不允许宦官干政,又通过“兵无常将,将无常兵”的轮替制度,使将领很难建立一支对自己忠诚的军队,代价是军队战斗力下降。明朝又结合宋朝经验教训,依然忌惮武将夺权,又怕军队战斗力不行,所以对兵权进行分割,有权出兵的(文官)没权统兵(武官),有权统兵的没权调兵,中央和地方,文官和武官,相互制约,最后权力集中在皇帝手里。哪怕明朝皇帝宠幸的太监都能统兵,但真正的权力依然在皇帝手里,厂卫制度只是这种高度集权体制下,皇帝担心被臣子蒙骗的防火墙,再有权势的太监,也不可能像汉唐后期那样对皇权造成威胁。还有一个会对皇权造成威胁的力量,相权。尤其在新皇即位、资历尚浅、立国不深的情况下,相权就很容易压制皇权,比如霍光。如果真有贼心,就会篡位。这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最为明显。曹家、司马家都是这么窜上去的,诸葛亮如果有心,废掉刘禅轻而易举。后来北魏分裂为东西魏,再变成北齐北周,基本套路都是先拜相,再封王,最后你滚蛋我来当老大。所以隋唐以后,不断对宰相进行分权,有正有副,相互制约,还能被弹劾,经常上上下下,形成“铁打的皇帝,流水的宰相”,像唐太宗唐玄宗在任时,前后出过多位名相。但这种朝臣之间的相互制约,有时也会形成激烈的党争内耗,导致中央政策反复无常,劳民伤财,这在唐宋中后期都出现过。所以赵匡胤只是把宰相椅子撤了,朱元璋直接把宰相职位撤了。这也意味着,没人能帮皇帝做出核心决策,凡事都要皇帝亲力亲为,对皇帝个人治国才能的要求更高了。明朝运气比较差,中后期有些皇帝,作为职业政治家,不是很称职,但在其他领域倒是一把好手。清朝运气比较好,去掉溥仪,前后11位皇帝,只有同治弱了点,剩下10位,都是比较称职的职业政治家。尤其雍正,直接在内廷设军机处,官员成了皇帝秘书,007年中无休,实在令人敬佩……哪怕被夺权软禁后的光绪,依然勤奋好学,心忧天下。除了权力分配问题,还有个长期困扰中华文明的外部挑战——与北方蛮族的关系。在冷兵器时代,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帝国,不可能彻底消除北方边患——既不可能把游牧民杀光,也不可能把游牧民变成农民。所以汉晋唐宋明,你只要稍显疲态,他们就闹事。蒙古人南下建立的元朝,汉化程度不足,贵族内部又矛盾重重,几十年后就被赶跑了。女真人南下建立的清朝,更愿向汉文化学习,也能控制住这些边疆游牧民族,维持住了史无前例的二元大帝国。总之,从秦到清,本质就一句话:秦制有效,但还需要不断修补完善,才能从二世而亡,变成持续两三百年的大一统王朝。从这个角度看,我满同情乾隆,和之后那几位同样勤勉的清朝皇帝。作为中华帝国晚期的皇帝,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,用儒家标准要求自己,尽可能做一个好皇帝,把皇祚延续下去,以对得起列祖列宗托付的基业。然而人类历史不会一直原地踏步。战国时代,列国不约而同地想到变法图强。魏国有李悝变法,楚国有吴起变法,韩国有申不害变法,齐国有邹忌变法,赵国有武灵王胡服骑射。为什么只有秦国商鞅变法坚持到了最后?因为在战国早期,秦国位置最偏僻,地理环境最恶劣,文化水平也最低。正是这种相对落后的环境,才让严重损害贵族既得利益的变法,能咬牙推进下去。而山东诸国,制度惯性太大,传统贵族势力太强,彻底改革太难。2000年前,秦的落后,才导致秦的强大。2000年后,清的强大,又导致清的落后。思考题:2022年,谁自以为落后,却正在逐渐变强?又是谁,自以为强大,却在悄然落后呢?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随机为您推荐
热门文章
文章排行
版权声明: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5 Powered by 如何客观评价我大清?,全球视角新闻网   sitemap

回顶部